資訊詳情
讀了很多書,但是都忘掉了,讀書的意義在哪里?作者:西培專升本 最近不斷有孩子問我,“讀書有什么意義?我讀了這么多年沒見咋滴,上個??坪晔铝??!?br /> 很誠實的說,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這個貌似簡答但卻一時半會說不清楚的問題。因為很多東西需要時間證明,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軌跡,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我想這也是為什么要讀史,從歷史中總結規律、吸取經驗的原因吧。
中國自古以來注重文史修養,常見過年時很多對聯寫著“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在近代重大變遷發生之前,中國的軌跡似乎以一種倔強的循環在連續著(關于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可以閱讀金觀濤與劉青峰合著之《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一書),“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王朝更替,氏族興衰,但有一樣東西是沒有中斷的,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從諸子百家縱論天下到始皇大帝焚書坑儒,從法術勢備受推崇到仁義禮儒術獨尊,雖然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統治方略,但是文化在這當中都是沒有缺失的重要一部分。 唐宋以降,元明清作為中國最后三個封建王朝,頗具特點,元、清是少數民族統治勢力實現成功對中原占領的代表,但就從時間上來說,元朝和清朝相比是失敗的,失敗的原因從文化上說,我想看過《康熙王朝》的人都應該記得順治皇帝在考試眾阿哥學問的時候說過的幾句話: 康熙王朝 ①“皇阿哥是天上的星星,地上的龍脈,尋常百姓不好好讀書只壞他一個,皇阿哥不好好讀書就壞了一方天下” 康熙王朝 ②“取天下靠的是弓馬騎射,但是治天下卻要靠文教科舉,咱們滿人的金戈鐵馬雖然能滅掉前明的水陸三軍,但是滅不掉漢人的千年文字,滅不掉詩詞曲賦,滅不掉圣人之言、士子之心”
玄燁(也就是后來的康熙皇帝)說學習漢人的詩詞曲賦、圣人之言,不是因為滅不掉才學,而是因為這些也是天道。順治和康熙的理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是出發點不同罷了。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文化的傳承是人類在自我發展的歷史上能夠說的清楚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做過什么,我們追求什么,我們的價值觀念和信仰所在又是什么的重要因素。讀書就是在做這樣一件可能看似漫長但卻意義深遠的事情,沒有書的歷史是野蠻的荒蕪的,譬如元朝,清朝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原達二百六十余年之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擅長學習,擅長學習中原農耕民族的文化,用適合我們的方式去管理文化習性與他們截然不同的我們。這樣既維護了統一,又傳承了文化。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歷經五千余年的跌宕起伏,中華民族文化依然能夠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對經濟近乎偏執的追求,把小平同志提出的“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指示沒有很好地落實,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忽視了文化的傳承,導致各種讀書無用論這種反智主義的看法遍地開花,甚囂塵上,以致對很多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影響。這不是孩子的錯,這是大人、社會的失誤。對于錯誤的思想,可怕的有時候不是思想本身,而是這種思想會誤人子弟,貽害心靈,涂毒深遠。是的,讀書可能不會讓你立即身價百萬,富可敵國,但從長遠來看沒有文化這一軟實力的支撐,物質基礎也不會長久,物質和精神相得益彰,才能久遠。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中小企業走不遠的原因之一,錢可以賺到,但是如何才能賺多,賺久,這是每一個想賺錢、賺到錢的人都應該考慮的問題,滿身銅臭氣,遍地沒文化,這是社會的悲哀,時代的缺憾,歷史的無法交代。不讀書,我們可能而且非常有可能“富”,但卻不會“貴”,由文化知識帶來的“貴”是不讀書的人永遠得不到的東西。
真正讀書的人不會大談讀書無用論,只有那些沒讀書并且不懂得尊重知識的人和那些自己沒有把書讀好反而歸罪于讀書本身的人才會對此津津樂道。
所以,孩子,不管你學的是什么專業,趁年華正好,時光富裕,精力充沛,為什么不多讀點書以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呢?把大把時光花在游戲、懶覺、不學無術和玩世不恭上面又能產生多少價值呢?我始終相信一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睂τ谖覀冞@些正在求學尚未踏入社會的學子來說,之所以感覺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是因為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家庭條件好也罷孬也罷,父母總是在為自己的子女做長遠的打算,而我們不應該花著錢卻不努力。 世界屬于我們,關鍵看我們有沒有本事去開疆拓土,“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歷覽前賢,辛棄疾,岳武穆,文天祥,戚繼光,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及至近代,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哪一位不是上馬能打天下,下馬能寫文章。
杭州西湖職業培訓集團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集教育培訓、教育產品研發、教育咨詢服務、教育投資、實體辦學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教育集團,業務領域覆蓋職業教育、學歷教育、基礎教育、就業服務、創業孵化五大版塊,是浙江省擁有5A級資質的民辦教育集團。
|